请输入关键字
中文EN
导览
08:30—16:30
全年周一至周日 16:30停止入场
海洋生物群
淡水生物馆建于1995年,以展示淡水生物为主,包括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的珍贵水生动物,分布于南美洲、非洲及南亚的热带水生植物和动物等。
水族观海
在这里,体态婀娜、晶莹剔透的生灵
以其靓丽璀璨的身姿
将人们带入蔚蓝色的梦幻世界
More
海洋趣闻
学术研究
水族馆专委会
向“新”而行 “质”焕新生 ——海洋科研部成果系列之珊瑚繁育研究
珊瑚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属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软珊瑚则是观赏水族和海洋水族贸易中的常见种类。有关珊瑚的科普展示和繁育研究一直是我馆独具专业特色的重点亮点工作之一。开展珊瑚人工繁育工作可以有效保护和丰富濒危野生珊瑚资源,同时能够促进珊瑚生态学、珊瑚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发展。近年来,海洋科研部依托水族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珊瑚人工繁育和科普教学工作,在繁育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培养了海洋生物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成为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实习重要平台。目前为止,饲养研究各类珊瑚共计约4目20科41属78种,其中造礁珊瑚约10科26属44种,成功实现了多种石珊瑚和软珊瑚的人工无性繁育技术,创新性实现了软珊瑚快速附着上石技术,同时研究发明了软珊瑚集约化快速无性繁殖装置及系统并申请专利。自中心运行以来,科研部工作人员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顺利完成珊瑚批量人工无性繁殖工作。其中,繁殖软珊瑚科珊瑚数百只、伞软珊瑚科珊瑚近百只,指状蔷薇珊瑚总繁殖长度超过100cm,草皮珊瑚繁殖面积超过10000cm2,并建立起稳定的造礁珊瑚无性繁育系统,可实现石珊瑚断肢个体的批量、稳定繁育。与此同时,在离子压迫对造礁珊瑚的生长影响、人工环境下受损造礁珊瑚的创面恢复、水流/光照/营养盐对软珊瑚目珊瑚的生长影响、天然海水/人工海盐的水质差异对珊瑚的生长影响、石珊瑚/软珊瑚对短期/长期高温的抗逆性差异、柳珊瑚的人工长期饲养、珊瑚共生藻提取、分离和人工培养、珊瑚缓沉型颗粒饲料(荤/素)研发等研究课题中取得显著成果。此外,经对豆荚软珊瑚进行针对性营养强化,我馆首次成功获取其成熟卵细胞,对后续开展珊瑚有性繁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向“新”而行,“质”焕新生。做好珊瑚保育工作,不仅可以为我馆开展科普展示和教研工作提供直观素材,更是为在野外珊瑚种群受到破坏时,为其保存后备种源库。下一步,科研部工作人员将继续发挥理论和技术优势,潜心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我馆业务实际,积极推进海洋生物繁育、科普展示、种质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加快发展我馆科研新质生产力,为我馆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海洋科研部李达)
扬帆引航向海而兴 激发活力助推新质 海洋科研部成果系列之性类固醇激素在海月水母中的分布
性类固醇激素是一类与动物生殖调控有关的激素,在动物生殖发育、性别分化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孕酮、睾酮及雌二醇是动物生殖调控中最主要的三种性类固醇激素。我馆科研人员在多年的饲养繁育及研究中发现,海月水母作为雌雄异体动物,其同一水螅体横裂产生的水母体具有同一性别,以往成体海月水母性别鉴定是通过其成熟的性腺来进行分辨,但对于早期阶段的水母的性别却难以区分,这给水母饲养繁育及相关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近期,海洋科研部科研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对不同形态、不同性别海月水母进行类固醇激素含量测定,开展了海月水母类固醇激素含量分布研究。研究发现海月水母中存在性类固醇激素,且含量存在性别、形态上的差异。其中,海月水母水螅体阶段三种激素浓度最高,幼体海月水母体内含量最低;不同形态及不同性别海月水母的三种类固醇激素含量也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水螅体、碟状体阶段不同类固醇激素比值差异不显著,而幼体阶段开始雌雄海月水母类固醇激素比值产生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幼体阶段对其进行性别判断。基于同一水螅体横裂产生的水母体具有同一性别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根据需求提前筛选所需的目标水母,还可以反推筛选单一性别水螅体,从而节省人力物力以及饲养周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我馆拥有多年水母饲养繁育研究的工作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次开展的《性类固醇激素在海月水母中的分布》研究,创新性地对刺胞动物进行性类固醇激素测定,拓展了水母研究新领域,填补了国内外对原始后生动物性激素研究的空白,为探索刺胞动物体内激素的合成、转运及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本研究成果可以提前分辨水母性别,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加高效便捷筛选同一性别海月水母,避免了以往为获得目标水母需开展大规模饲养至性成熟的棘手问题,此项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水母饲养繁育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下一步,海洋科研部将充分利用好我馆水母资源优势,持续把水母研究列为我馆科研工作开题立项的重中之重,紧密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水母生理生化领域纵深挖掘、多项延伸、多点开花,坚持以切实解决我馆业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激发活力推陈出新,持续锐意进取向海而兴,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我馆海洋专业特色水母研究的新篇章。(海洋科研部王有昆)
海洋科研部顺利完成库房标本生物短文蛤样本的DNA提取
为强化我馆博物馆社会职能、服务公益属性,助推科研工作锚定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方向稳步开展,海洋科研部从海洋经济类生物遗传变异、种质资源保护的角度对我馆现有库存标本展开了相关系列研究。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近期科研部工作人员首次对我馆30年前采集于山东青岛沿海的短文蛤标本成功进行了DNA提取,为后续相关实验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浸制标本是我馆馆藏标本的主要保存方式,因不同时代标本保存液配方比例及方式有所差异,特别是同一标本经过甲醛、酒精等配制的标本液的长期浸泡,致使生物体机体蛋白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导致实验提取碎片化。因此对多年保存的生物标本进行DNA提取一直以来都是科研人员的一项挑战。科研部经过前期不断尝试,利用传统提取方式方法对我馆现有库房短文蛤标本进行了多次DNA提取,但提取浓度含量相对较低且碎片化程度明显,后经与第三方测序单位沟通协调,同时查阅对比同研究领域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时调整提取方案,改进技术手段,顺利完成馆藏几十年浸制标本生物的DNA提取,达到了遗传变异实验所需要求,并相应完成了后续的DNA提纯、扩增、测序等全部实验内容。随着分子系统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国内海洋贝类分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并在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馆作为青岛滨海生物研究发祥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具有海洋生物专业特色的博物馆,馆藏资源优势明显,拥有海洋生物标本3万余件,其中涵盖鱼类、贝类、虾蟹等具有海洋经济价值的生物种类,通过利用现代分子技术对我馆馆藏经济价值的生物标本展开遗传变异的相关研究,充分体现了我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集研究和科普于一体的专业特色优势。下一步,我馆将以此研究方向为发力点,将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技术相结合,利用基因片段的分析方法,逐步突破我馆现存海洋生物标本的分类及遗传变异问题,以期为开展海洋经济物种的养殖、遗传育种以及种质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指导。(海洋科研部周强)
正在进行水下慢直播
立即观看
科普探海
学习关于海洋的科学知识,在娱乐中感受大海的未知与神秘
甘肃科技馆上演海洋科普“嘉年华” 青岛·兰州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举办
百余件珍稀海洋生物标本亮相,3个图文展同步举行,先进科普仪器免费体验……在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山海相依筑梦蔚蓝”——青岛·兰州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于9月12日上午在甘肃科技馆启幕。9月12日至13日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科普工作者为兰州市民及青少年送上了一份精彩的海洋科普“嘉年华”。据统计,两天的活动吸引上万人次参加。

精准匹配科普资源

本次活动主题为“山海相依筑梦蔚蓝”,由青岛市科协、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兰州市科协联合主办,由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市科技志愿者协会、青岛市科普场馆协会承办。结合甘肃兰州的科学教育需求和青少年科普需求,活动以海洋科普大篷车为载体,配备先进的科普仪器,精心挑选制作113件珍稀海洋生物标本,50余块图文展牌及350本科普图书等展品展项和科普资源。

三场展览同步启动

活动现场同步举办海洋科普之城图文展、“勇立潮头、向海图强”青岛海洋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和海洋科普知识图文巡展,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增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的意识。

“标本是怎么制作的”“鲸和鲨有什么区别”“斑海豹的食物是什么”……在海洋生物标本展台区域,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好奇的孩子们在青岛海洋科技馆科普人员的引导下,认真观察栩栩如生的珍稀海洋生物标本,争先恐后地提问,有的孩子还认真地做着笔记。与此同时,海洋科普知识图文展也让不少参观者流连忘返。“参加这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不仅近距离接触到了书本里的海洋生物,还学习到了很多科普知识。”一位小学生表示,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海洋科普之旅,今后他希望更多地了解海洋,探索海洋奥秘。

在海洋科普之城图文展区,展示了青岛聚力建设海洋科普之城的经验做法,推介了我市优质涉海科技场馆和科普资源,在引领西部青少年走进科技场馆、体验海洋魅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活动现场,还同期举办“勇立潮头、向海图强”青岛海洋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生动讲述著名海洋科学家科学报国、科研育人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推出系列特色活动

兰州是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的最后一站。9月8日至13日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组织科普人员,先后赴甘肃定西、岷县、兰州,举办海洋科普图文展、海洋科学家精神展、海洋生物标本展、海洋科普之城图文展、科普讲座进校园、科普互动展项体验、科普图书及物资捐赠、地方场馆联动等特色活动。另外,活动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还接待了研学团队、小记者团,向西部青少年推出别开生面的海洋科普“公开课”。据不完全统计,系列活动累计惠及公众近3万人次,有效扩大海洋科普服务有效覆盖,创新跨地域科普协作和资源下沉模式,为助力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深化东西部协作凝聚磅礴科普力量。

 

 

海洋科普大篷车开进岷县校园 青岛·定西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岷县站启幕
在全国首个科普月来临之际,又适逢教师节,9月10日当天,“山海相依筑梦蔚蓝”——青岛·定西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岷县站在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拉开帷幕。9月10日至11日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科普工作者将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青少年带来精彩纷呈的海洋科普盛宴,也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献给教师节。据统计,首日活动吸引岷县6所学校(幼儿园)近4000名师生参加。11日,将继续组织科普人员赴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岷县清水镇腊梅小学、岷县岷山九年制学校、岷县北城小学和岷县东城幼儿园开展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

青岛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秦云鹏、定西市政府副秘书长、青岛协作定西第三批挂职干部副领队邴振、青岛市科协科普部部长解玲、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支援协作处二级调研员刘荣斌、青岛海洋科技馆科宣部主任王沛,定西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李作栋、定西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丁胜、定西市科协科创部部长韩文星、东西协作爱心医疗专家、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主管药师王巧黎等出席启动仪式。活动现场,岷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赵希旭致辞,青岛海洋科技馆党总支书记王云忠讲话。活动由岷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任忆恩主持。

打开认识海洋之窗

本次活动主题为“山海相依筑梦蔚蓝”,由青岛市科协、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定西市科协联合主办,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市科技志愿者协会、青岛市科普场馆协会承办。筹备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对接岷县科协组织、教育部门和学校,精心匹配113件珍稀海洋生物标本、50余块图文展牌、600余本海洋科普图书等展品展项和科普资源。

赵希旭在致辞中指出,海洋科普大篷车满载着海洋的奥秘与神奇,配备了先进的展示设备、珍贵的海洋生物标本、有趣的科普互动展品以及详实的海洋科普资料,就像一座移动的海洋科技馆,为岷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打开一扇认识了解海洋的窗口。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王云忠表示,青岛海洋科技馆拥有近一个世纪的海洋文化积淀,自建馆之初就积极履行科普社会职责,将提升国人海洋意识作为办馆宗旨。本次活动是青岛海洋科技馆科普跨地域联动的一次有益尝试,将在推动海洋科普资源下沉、促进海洋科普工作协作、强化优质科普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科普巡展走进校园

“第一次看到海洋生物标本,很激动很开心”“没想到在学校就能看到博物馆的展品”……在海洋生物标本展台区域,前来参观的学生摩肩接踵。他们认真地观察栩栩如生的珍稀海洋生物标本,不时向青岛海洋科技馆工作人员提问,现场气氛逐渐高涨。“这是一次难忘的海洋科普体验。”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学生表示,在现场他不仅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系统了解了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知识,更是增强了海洋意识,树牢了正确的海洋观。

活动现场,同期举办“勇立潮头、向海图强”青岛海洋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向青少年生动讲述20位著名海洋科学家科学报国、科研育人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家群体、科学家精神走近公众。与此同时,组织青岛海洋科技馆科普工作者韩涵、孙爽分别赴岷县北城初级中学和北城幼儿园,带来主题为“从山顶到海洋——人类探索海洋的阶梯”和“分不清的鲸与鲨”的主题讲座,将科普知识送到青少年身边。

爱心礼物送到现场

前期,结合岷县实际需求,青岛海洋科技馆在全馆上下广泛动员,发起爱心捐助活动,广大职工积极响应,踊跃捐赠衣物、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电子设备等物资。活动现场同步举办捐赠仪式,将这份承载着爱心和希望的礼物送到学生们身边。

在岷县站活动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将与当地教育部门、科协组织、学校和社区紧密合作,开展海洋科普图文展、海洋科学家精神展、海洋生物标本展、科普讲座进校园、科普互动展项体验等板块在内的系列活动,大力营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山海相依 筑梦蔚蓝 青岛·定西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启动
在全国首个科普月来临之际,“山海相依筑梦蔚蓝”——青岛·定西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于9月8日上午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关川实验学校启动。9月8日至9日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科普工作者将下沉基层,为青少年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科普“嘉年华”,首日活动吸引4000余名青少年参加。青岛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秦云鹏、定西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李作栋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定西市政府副秘书长、青岛协作定西第三批挂职干部副领队邴振、定西市安定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武娟、青岛市科协科普部部长解玲、青岛海洋科技馆党总支书记王云忠、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支援协作处二级调研员刘荣斌、青岛海洋科技馆科宣部主任王沛出席活动。

科普盛宴定西启幕

为探索东西部科普跨地域合作模式,服务全市对口协作工作大局,推动优质海洋科普资源和服务向西部地区下沉,青岛市科协、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定西市科协联合推出本次主题活动。活动由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市科技志愿者协会、青岛市科普场馆协会联合承办,由定西市安定区科协、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局、岷县科协、岷县教育局、定西市安定区关川实验学校、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协办。

“鲨鱼用什么呼吸”“飞鱼真的会飞吗”“这只企鹅来自南极吗”……活动刚开始,参加现场活动的孩子们便将海洋生物展台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青少年抛出的问题,12位来自青岛海洋科技馆的一线科普人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一一给出生动、科学的解答。“以前在书上看到过这些海洋生物,今天终于看到实物了,经过讲解很多知识一下子就理解了。”关川实验学校一位学生在现场表示。

海洋科学家巡展区域同样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今年上半年,在青岛市科协领导下,青岛海洋科技馆对接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和涉海科研机构,开展海洋科学家资料征集活动,广泛征集海洋领域著名科学家珍贵历史照片、文字资料、音频影像资料。在启动仪式现场,同步举行“勇立潮头、向海图强”青岛海洋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向西部青少年生动讲述20位著名海洋科学家科学报国、科研育人的感人故事。

本次活动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还组织科普人员走进当地中小学校,开展海洋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9月8日,科普人员于红梅、迟梦月分别为定西市安定区关川实验学校、中华路学校学生带来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海底小精灵”的知识讲座,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讲述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知识。

海洋科普跨越山海

青岛与定西相隔千里,却因“东西协作”紧密相连。秦云鹏在致辞中指出,青岛深耕海洋科普工作,聚力建设海洋科普之城。本次活动,是青岛市科协践行科普惠民理念、创新科普跨地域联动模式、深化两地科普协作的生动实践,将在提升青少年海洋素养、促进“馆、校、社”合作、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李作栋在致辞中表示,海洋科普大篷车驶入定西,就像一座跨越山海的桥梁,将蔚蓝大海的奥秘与壮丽的西部黄土地紧密相连。本次活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一次实践,必将为青少年打开一扇窥探深海、认知海洋、守护蓝色的窗口,极大激发孩子们探索科学、逐梦未来的热情。

推出“订单式”服务

在活动筹备期间,青岛海洋科技馆联系甘肃定西等地科协组织、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了解当地的科学教育需求和青少年的海洋科普需求,推出“订单式”科普服务。精心匹配113件珍稀海洋生物标本、162块图文展牌、1000余本海洋科普图书、5000余份宣传折页等展品展项。9月8日至13日期间,科普人员将走进定西市安定区关川实验学校、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科技馆等地,组织海洋科普图文展、海洋科学家精神展、海洋生物标本展、科普讲座进校园、科普互动展项体验、科普图书及物资捐赠、地方场馆联动等特色活动,将海洋普知识送到甘肃定西孩子身边,为提升当地青少年及民众科学素质水平作出积极努力。

 

More
博物藏海
鲸馆是我国大陆首座鲸类标本专业展馆。
More
馆藏精品